人生的牌局裡拿到什麼牌是命中注定,但如何出牌,操之在己。Circumstances are the rulers of the weak; they are but the instruments of the wise.(弱者困於環境,智者利用環境)我完全認同這種「認命但積極」的人生觀。
還記得自己大學快畢業時,班上的同學不是準備考托福或 GRE 好出國深造,就是希望進入大型企業。我何嘗不嚮往留學生活或期待當上班族的新鮮日子,但我清楚自己當時的家境不允許我有這種「奢侈遙遠的幻想」,所以我一心一意想的就是幫助家裡改善經濟狀況,脫離貧窮。
我從大二開始在補習班教英文,「跑課」雖然辛苦但薪水比社會新鮮人稍微好些。而且彈性排課讓我可以在中午時間到市場幫忙母親收攤,因此繼續留在補教業工作對當時的我來說,是最能發揮專長又能快速賺錢的工作。沒時間慢慢談戀愛的我,因為想要創業,所以早早鎖定「成家立業」的步驟,很快就在朋友介紹之下結婚了,應該在同學中是數一數二早婚(get married young )的。
我個性單純,凡事積極明快 ,講求效率,一定先釐清自己想要什麼,也充分了解自己的能耐及長處,不做不切實際的幻想;一旦確立目標後,就專注執行,快速前進,絕不拖泥帶水。
我不認同「騎驢找馬」的人生態度,因為無法專心,往往兩頭落空。而什麼都只嘗試一點,沒有具體的方向,到最後常是一事無成(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.)。
如今回頭來看,我也算是「因禍得福」(a blessing in disguise)—當年要不是家境不好,激發我求生存的本能,培養出不服輸的戰鬥精神,我想也不會有今天的我。讓我跳脫貧窮的第一步,絕不是怨天尤人或乞求可憐,而是了解並徹底接受。一旦我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改善家境,就不再去想其他可能,專注投入教學的工作,讓家人過好日子。
老實說,一開始我根本沒想過有一天會擁有自己的事業。但在補習班工作的經驗讓我發現,教學就是我的舞台,教出心得被學生肯定後,對自己更有自信,有勇氣挑戰更大的目標。
在創業的過程中,我一直都很誠實面對自己的能力,絕不立下連自己看來都遙不可及的目標。與其說立大志,倒不如說每個完成的小志會不斷茁壯,日漸長成大志。
在這個百工出頭,「萬般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」的觀念已日漸式微的年代,幫助孩子學習了解自己並且勇於負責,比什麼都來得重要。
未來永遠都充滿不確定,但認識自己,了解自己適合什麼、喜歡什麼是可以確定的,也是幫助孩子掌握自己未來的關鍵。
我覺得在當學生時,至少擁有一次「確立目標,專注執行」的經驗很重要。因為那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潛能,努力才得以進入專注的世界,從那裡看到更多不同的風景。而當孩子有能力達成目標,他就會有自信和勇氣挑戰更大的目標,從一個可能看到更多可能……直到有一天回顧,才發現自己做到了一開始覺得不可能的事。而這件事可以任何形式呈現,例如每天一定背五個英文單字、連續不間斷寫一年的日記、在一定時間內存下一筆錢、贏得校際籃球盃,或如我的兒子強納森去年全力拚基測一個月等。
但很多「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」的父母往往「反其道而行」,將最遠大的目標,一下子就擺在孩子面前,告訴孩子那是他的終極目標,好比從小就「告誡」孩子要考上第一志願的大學(甚至連科系都設想好)、希望孩子將來能念到博士、要做哪一種工作等。如果那根本不是孩子想要的或能力做得到的,他在追求這遠大目標的過程肯定是飽受挫折,不到半途就要放棄了。
父母對孩子懷有期待很正常,但認清現實條件與孩子的性格和長處,才是對孩子有幫助的。如果父母不管孩子想要什麼,只是一味幫孩子規劃自己心中的藍圖,要孩子走上自己安排的軌道,孩子很難從這種被逼迫的人生經驗中累積對事物的「判斷力」,無法為自己做決定,進而對自己的人生負責。
想起我的成長過程,我的爸媽從來沒有要求我將來一定要做大事、賺大錢,只有一次又一次陪伴我度過大大小小的月考、聯考及各種活動。
父母與其幻想自己的孩子可能是「天才」,倒不如欣然接受孩子的特質,好好把他們培育成「良才」。天才是天注定的,但成為各行各業的「良才」,是可以自我實踐的,人人都有機會。
孩子需要摸索出自己為何而戰,可以用什麼來戰。若我們能幫助他們認清甚至欣賞他手上擁有的籌碼,對生命懷抱希望,我相信他們一定能打出一場精采的好牌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